福建多领域改革创新成果显著 深化实践再谋新突破

来源:央视网 | 2025年08月19日 18:22:57
央视网 | 2025年08月19日 18:22:57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记者 陈少婷 陈子涵)8月19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

新闻发布会现场

福建省委改革办副主任、室务会议成员林朝阳出席并介绍总体情况。福建省委政法委副书记严峻,省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德培,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石家泉,泉州市委常委、秘书长周小华,南平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张朝阳,宁德市委副书记练欣出席并答记者问。

坚持循迹溯源挖“富矿” 聚焦重点领域求突破

福建省委改革办副主任、室务会议成员林朝阳介绍总体情况

福建人以“敢为天下先”的锐气、“滴水穿石”的韧性和“谋事创业”的智慧,把福建建设成为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对外交往密切的有福之地。

林朝阳表示,“十四五”期间,福建着眼大局所需、发展所长、未来所向,进一步破除体制性障碍、打通机制性梗阻、推出政策性创新,在服务国家战略、发挥特色优势、补齐发展短板中彰显改革新担当,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以实干实效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五年来,福建坚持循迹溯源挖“富矿”,推深做实改革的内生动力更强劲;聚焦重点领域求突破,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更凸显;站位全国大局勇争先,特色优势改革的“金字招牌”更响亮;践行造福人民政绩观,民生领域改革的幸福成色更充足;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部署推进新时代廉洁福建建设,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了良好政治生态。

下一步,福建将扭住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紧扣“奋勇争先、再上台阶”,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用科学方法指导和推进改革,努力在新征程改革实践中争优争先争效,奋力争创改革开放引领地、争当全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加强涉外法治建设 搭建法务合作平台

福建省委政法委副书记严峻介绍有关情况

海上丝绸之路中央法务区是福建“海丝”核心区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之一,也是法治福建的一张亮丽名片。

“去年以来,我们新引入了法律服务机构(项目)有300多个,目前法务区业务网络已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严峻介绍,年均组织法治惠企活动超过500场次,累计服务企业3.5万家;“海丝法务通”线上服务平台访问量已经突破100万人次。

在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方面,福建加快实施涉外审判精品战略,发布双语版《国际商事法庭工作规程》《协议管辖示范条款》,受理涉外商事海事案件3200多件,涉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国首创发布《自贸试验区临时仲裁指南》。厦门仲裁委被最高人民法院纳入“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解决机制仲裁机构名单。引入海上丝路仲裁中心,新建厦门国际仲裁院、金砖国际仲裁中心等服务机构。

严峻表示,今年“9·8”投洽会期间,福建省将继续举办第五届海丝中央法务区论坛。截至目前,已有来自4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营主体、法务机构到访,有效拓展了福建省与“海丝”沿线国家地区在法律服务领域的合作。

累计推出创新举措647项 深入实施提升战略

福建省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德培介绍有关情况

今年是福建自贸试验区成立10周年。自成立以来,福建自贸试验区紧紧围绕“改革创新试验田、两岸经济合作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放合作新高地”战略定位,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顺利完成了400多项试验任务,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刘德培表示,福建创建了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累计推出创新举措647项,其中全国首创289项;35项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9项试点经验列入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

福建形成了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营商环境。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成为全国改革范本,厦门跨境贸易指标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估中连续两年获评标杆。打造了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先行示范区。在全国率先引进具有示范效应的台资项目30多个,对台跨境电商直购出口货值占大陆比重超90%,平潭片区设立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两岸职业资格一体化服务中心。

福建还构筑了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中欧(厦门)班列辐射13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34个城市,“丝路海运”命名航线通达46个国家和地区147座港口,加快建设中印尼“两国双园”,打造共建“一带一路”、深化投资贸易和产业合作的示范园区。培育了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下一步,福建自贸试验区将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结合福建区位、产业等特色优势,进一步优化调整区域布局范围,争取扩大改革任务授权,努力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再立新功。

着眼持续答好林改“四问” 全省推广“三多”改革经验做法

福建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石家泉

近年来,福建省林业局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着眼持续答好林改“四问”,创新开展“多方得益、多式联营、多重服务”的“三多”改革试点,从赋权分利、经营创利、服务保利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新成效。

“在多方得益方面,率先从省级层面推动林下经济不动产登记,率先探索完善林权资产折资量化的林票运行机制,不断促进资源增长、林权增益、林农增收。”石家泉介绍,在多式联营方面,引导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立体精致经营、主体复合经营、三产链接经营,推进森林全周期经营和产业全链条发展,2024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8121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在多重服务方面,福建省林业局加快建设林业高质量改革发展服务平台,着力破解投资意愿不强、产品营销不力、银企信息不畅、权益流转不顺、农企合作不够、科技赋能不足等难题,进一步释放林业改革发展的潜力和活力。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连续三年获国家林草局通报表扬,“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案例被中央党校列入中青班教学课程,林木采伐改革等13项经验被纳入《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白皮书,“三多”改革试点工作获评2024年福建省改革优秀案例。

下一步,福建省林业局将在“三多”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向全省推广“三多”改革经验做法,持续为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闯新路、当先锋。

泉州商标注册突破80万件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位

泉州市委常委、秘书长周小华介绍有关情况

2023年“晋江经验”写入中央文件,泉州上下备受鼓舞、奋勇争先,全力在增动能、铸优势、强支撑、优环境等多维度协同发力,全力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改革,勇当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主力军”。

“长期以来,我们将科技创新作为撬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点。”周小华介绍,“十四五”以来,泉州大力实施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端研发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组建“四个倍增”计划,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8.9%,高新企业数从“十四五”初期的1037家增长到目前的3122家。

泉州以链群培育为抓手,铸就产业竞争优势。实施“重龙头、强品牌、铸链条”专项行动,培育壮大九大千亿制造业集群和50条县域重点产业链,商标注册突破80万件、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位。

泉州以试点示范为先导,强化发展要素支撑。“十四五”以来,泉州市统筹推进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普惠金融等与民营经济相关的“国字号”试点示范20余项。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连续五年举办民营经济“新春第一会”,迭代推出12批137条便民利企举措,撬动民间项目投资“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长16.8%,目前泉州市经营主体已经突破169万户。

下一步,泉州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全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泉州实践。

南平创造性提出建设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

南平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张朝阳介绍有关情况

南平市作为全省唯一以设区市为单位开展的绿色发展机制创新集成改革试点,通过试点实施,走出了一条具有南平特色的“两山”转化路径。

“南平坚持‘护绿’为先,构建系统化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生态质量保持领先。”张朝阳介绍,试点以来,南平市及8个县(市、区)获得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县);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小流域断面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Ⅱ类水以上;空气质量连续9年排名全省第一;实现县(市、区)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覆盖。创新“生态体检”和“巡山交树”“巡河交水”机制,林长制3次获国家级激励表扬,河湖长制考核连续2年全省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南平创造性提出建设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用4252平方公里的“外圈”保护武夷山国家公园1001平方公里的核心“内圈”,更好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国家公园成立以来新发现物种34种。以“大武夷文化旅游圈”为载体,串联带动环武夷山周边世遗地,推动生态、人文资源融合转化。以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平台作用为载体,积极培育碳计量装备、标准气体研发生产和碳计量碳监测服务等“双碳”产业,加快创建零碳园区、零碳工厂、零碳县城、零碳社区、零碳旅游等。

张朝阳表示,南平将围绕争当生态文明建设典范,深化绿色发展机制创新集成改革,统筹保护和发展,努力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宁德创新推行“七抓七带促共富”模式

宁德市委副书记练欣介绍有关情况

近年来,宁德立足闽东独特优势,坚持以改革思维谋划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着力念好新时代“山海经”,重点做好“三篇文章”。

练欣表示,宁德聚焦做强特色农产品,完善龙头培育、科技兴农、数字赋能、品牌增值“四项机制”,建立市县联动农业“金娃娃”梯度培育、“订单式”选任科技特派员、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双品牌”提升等机制,培育1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太子参、白茶、食用菌等数字化平台相继建成投用。

为了统筹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山海风光开发,宁德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分类晋级专项行动基础上,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运用“旅游+”“+旅游”的方式,将山海风光与传统村落、畲村畲寨、非遗技艺等元素相融合,打造沿滨海岸线、沿交通干线、重点景区周边等乡村旅游IP。

宁德以弥合薄弱环节的差距为重点,接续出台了支持少数民族乡村、老区基点行政村、海岛乡村振兴等一揽子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并创新推行强村共富“八法”、乡村职业经理人试点等,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下降到1.76。

练欣强调,宁德认真贯彻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紧扣“协调、融合、共享、共富”关键理念,创新推行抓湾区带山区、抓城镇带农村、抓强村带弱村、抓载体带周边、抓龙头带农户、抓产业带就业、抓导师带创业等“七抓七带促共富”模式,并成立乡村振兴指挥部进行实体化运行,统筹推进31项重点任务,努力探索具有闽东特色的共富路。

编辑:高肖幸子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