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新视野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80% 临湘浮标“实至名归”

副标题:

来源:央视网  |  2025-08-25 23:09:42
央视网 | 2025-08-25 23:09:42
原标题:
正在加载

【编者按】

《产业新视野》是央视网重点打造的经济观察类栏目,以纵向深耕与横向拓展多行业多赛道相结合,聚焦“政策引领-企业创新-百姓受益”的闭环逻辑,展现中国产业发展的深层脉络与实践成果。

湖南,这片创新热土,不仅培育了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输变电装备和新材料等优势产业,也滋养出如湘绣、湘瓷、湘茶、油茶等文化底蕴深厚的特色产业。

此次,央视网湖南联合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聚焦首届“中国消费名品”湖南入选品牌,推出系列报道。我们将走进名品诞生现场、对话产业引领者、倾听市场反响,见证湖湘品牌如何以卓越品质、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讲述一个个生动而坚实的高质量发展故事。

 

央视网消息(记者 孙帆)近日,湖南省临湘市首届乡村垂钓运动邀请赛在临湘国际垂钓中心开赛,160名垂钓高手同台竞技。随着裁判员一声令下,百余根钓竿同时扬起,鱼线在空中划出优美弧线。

首届乡村垂钓运动邀请赛现场(姚雄文/摄)

首届乡村垂钓运动邀请赛现场(姚雄文/摄)

赛场旁,面对记者关于“如何评价临湘浮标获评‘中国消费名品’”的提问,临湘市委书记、市长刘琦的回答掷地有声:“实至名归!”他随即向记者细数了临湘浮标的硬核实力:年产浮标超2亿支,国内市场占有率超80%,总产值突破85亿元,带动6万人从业,“中国钓具浮标之乡”名副其实。

这份荣誉,源于2025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临湘浮标作为区域品牌上榜。

技术反哺的大情怀

临湘,地处长江南岸、洞庭湖东侧,三湘由此起势,四水在此汇流,渔猎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有“取三寸芦苇做浮子,以窥渔讯”的传说,三国时期,东吴名将黄盖曾在太平湖(今黄盖湖)“折苇作标”垂钓思计破曹。

图片来源:临湘摄影协会

图片来源:临湘摄影协会

当地钓鱼人历来有以芭茅秆、芦苇制作简易浮标的传统,但缺乏规模化产业。“过去就是零散手工制作,谈不上产业的概念。”临湘第一家浮标工厂——岳阳名昶钓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岳阳名昶”)技术负责人夏朝新回忆。

临湘浮标产业的现代化转型,始于一次跨越海峡的技术反哺。

据介绍,1881年,清朝光绪年间,临湘人刘璈调任台湾兵备道,将家乡的芦苇浮标制作技艺带入台湾,并在当地落地生根。1991年,台胞刘齐祥返乡探亲时,敏锐洞察到临湘具备发展浮标产业的禀赋与潜力。“那时候,我国台湾地区已形成成熟的现代浮标制作工艺。”夏朝新介绍,次年,刘齐祥便与临湘人王澄诚、唐继恩等携手,引入台湾地区成熟的浮标生产工艺,合资创办临湘第一家现代浮标制作工艺的生产企业——岳阳名昶。

“当时厂里有100多人,我们从原材料筛选到成型打磨,每道工序都严格按照台湾工艺标准执行。”夏朝新说,正是从这时起,临湘浮标产业慢慢开始向现代工业化生产迈进。

更为可贵的是,技术的火种并未囿于一家工厂。“就像浮标跨越海峡两岸的‘开枝散叶’,岳阳名昶培养了很多技术人才,可以说是当时的临湘浮标生产工艺的‘培训学校’。”夏朝新说,当时从名昶走出的员工纷纷在浮标行业自主创业。

如今临湘浮标产业的领军企业——湖南省池海浮标钓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池海钓具”)的创始人李建明,正是当年在浮标生产车间锤炼成长的代表人物之一。 

千帆竞发的大产业

业内有这样一句话,“临湘的标,威海的杆”。这句话背后,藏着的是临湘浮标从籍籍无名到执掌行业牛耳的突围之路。

浮标制造并非高技术门槛产业,从岳阳名昶走出的匠人们陆续开厂办企。临湘特色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罗星介绍:“90年代初,浮标生产大多是在家庭式作坊中完成的。1998年,临湘就已经有60家浮标工厂,随着家庭作坊增多,临湘浮标产业进入培育期。”

“但那时候浮标普遍价低质平,价格多在10元区间甚至几块钱,‘小、散、乱、差’问题突出。”李建明记忆犹新,“要打破这个现象,就必须靠过硬的品质占领中高端市场。”

2007年,李建明带领池海钓具推出中高端“黄金眼”系列,将高品浮标单价提升至90元,年销量突破500万元,打开了中高端市场,“临湘制造”开始在业内占据一席之地。

“黄金眼”系列浮标生产车间(邓曙岗/摄)

“黄金眼”系列浮标生产车间(邓曙岗/摄)

此后,产业规模逐步扩大。2015年,临湘浮标企业已发展至500多家,较1998年时已翻了8倍多,年产值约15亿元。但品牌影响力仍显不足。“这时候也只是个别品牌比较有名,大多数还不成气候。”李建明说。

发展品牌、打响品牌,成为下一步重点。

2014年,“临湘浮标”获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迈出品牌化关键一步;2015年,临湘市成立了钓具(浮标)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浮标产业发展办公室,并按照“一镇三区”布局,打造“中国浮标特色小镇”,规划1000亩的总用地面积建设浮标特色产业园,引导龙头企业入园、家庭作坊进镇。“园区形成集采集销优势后,开始由家庭作坊向抱团集群发展。”罗星介绍。

浮标小镇(陈思汗/摄)

浮标小镇(陈思汗/摄)

在产业集聚效应的有力推动下,企业加速技术创新。2018年,池海钓具率先投入自动化生产设备的研发,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创新,推动工厂智能化转型,成功研发出浮标数控成型机、全自动恒温无尘浮标浸漆机、全自动化浮标打磨和画彩机等一系列行业领先的技术设备,生产效率提升了200%。

“随着工艺的提升,整体品质和产品的精细度和耐用性都得到了提升,再加上品牌化的运营,消费者对临湘浮标的认同感增强了。”临湘民间艺人钓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民间艺人”)行政经理陈丹指着标价三百多元的手绘浮标说,“现在普通款卖50多元很常见,高端产品过百元。如果是定制手绘的产品,售价可以高达300多元。”

与此同时,电商浪潮席卷而来。“电商打破了地域限制,让我们直接触达全国乃至全球的钓友,这是品牌扩张和销售增长的必由之路。”湖南川泽渔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泽渔具”)总经理张军深有感触。川泽自2016年成立起,便率先开启电商模式,目前全平台已累积粉丝量超300万,2024年电商销售占比高达95%。

临湘市敏锐把握这一趋势,积极引入专业电商销售服务商、优化物流供应链,为浮标企业提供强有力的生产性服务支撑。在政府带动下,小凤仙、民间艺人等品牌也纷纷发力电商。2024年,临湘钓具(浮标)电商发货量在湖南省特色产业中稳居前三名,在抖音全国垂钓产业带浮标类目销售稳居第一,快递发货量超8000万单。

电商直播(陈思汗/摄)

电商直播(陈思汗/摄)

电商的蓬勃不仅带动了浮标主业的腾飞,更撬动了关联业态的快速扩张。

不满足于传统的台钓浮标市场,临湘浮标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路亚钓具市场。“瑞琦户外、天野、水密码等企业向仿真鱼饵、pvc软胶等新品类发力,并瞄准海外市场。”罗星介绍,凭借应用3D打印技术的仿真鱼饵以及自主研发的1000余种产品,瑞琦户外成功打入欧美、日韩及东南亚市场,年外贸额达1500万美元。今年以来,临湘钓具(浮标)产业外贸出口额达3000万元,同比增长12%。

如今,临湘浮标产业已蔚然成势:临湘已形成集群企业1400余家,2024年,集群主导产业产值达85亿元,形成了一条集原材料供应、浮标生产、机械制造、油漆美工、包装印刷、电商直播、快递物流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为进一步提升产业能级,目前,临湘正积极探索钓具(浮标)企业组团上市,目前3家龙头企业已启动财务规范工作,通过加强产业协同夯实上市基础,力争3年内打造“中国钓具(浮标)第一股”,以资本力量推动产业向更高层级跨越。 

双轮驱动的大民生

在临湘浮标产业的蓬勃生态中,数智化、自动化转型是大势所趋。然而,还有一组数据引人深思:全市行业市场主体达3130家,从业人口超6万人,约占临湘市总人口10%。自动化是否会冲击就业?追求科技前沿与力保民生饭碗如何平衡?

解题之道在于统筹兼顾。“浮标是临湘的富民产业。我们既要培育4-5家‘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引领行业高度,也需要‘铺天盖地’的中小微企业支撑就业基本盘。实现‘大手牵小手’、小企靠大企业,‘开辟’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龙头集结、工艺向品牌集中的新路径。”刘琦的思路清晰而务实。

以池海钓具为例,其装配线组的生产线自主研发自动化机械臂,成功将生产成本压缩30%。刘琦点明关键:“这30%,就必须转化为技术红利,而非降价空间。科技进步应当创造更多利润,反哺研发创新,而不是挤压民生饭碗。”

池海钓具自动化生产设备

池海钓具自动化生产设备

池海钓具的实践也印证了这一理念。

目前,池海钓具自动化打磨、画彩等设备节省的成本,正催生新的线组业务板块,开辟全新市场。李建明同时积极接洽鱼线厂、钓钩厂等关联企业落户临湘。“我们的数字化形成优势后,将在更多领域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李建明信心满满,“线组产业一旦成熟,自然吸引上下游配套集聚临湘。”

“每条新产业链的延伸,就是新增一个就业增量器。”罗星介绍,为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临湘将秉持“走出去、引进来”的产业发展模式,带领企业积极参展、参会,持续加大招商力度,致力于招大引强,延链补链强链,在实现产业壮大的同时,创造更高质量就业的目标。

百业俱兴的大市场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核心在于赋能百业,激发全域产业活力。从临湘全局产业规划可以看出,临湘正以浮标产业为支点,带动一二三产协同发展,其强劲的带动效应正日益显现。

上游,传统农业在产业链中焕发新生。

通过钓具原材料生产基地直接与生产企业签订产销合同的模式,临湘大力推广孔雀等特种养殖,培育芦苇、芭茅等原材料种植、生产基地,年产羽毛1000万支,芦苇2000万支,纳米材料3000立方米,通过芦苇、羽毛、纳米材料的集约采购,为钓具生产提供优质原材料。

原材料生产基地(刘辉/摄)

原材料生产基地(刘辉/摄)

中游,制造集群的磁吸效应日益凸显。

“浮标本身并非快速消耗品,其直接市场规模存在一定天花板。”临湘市浮标协会会长、国家二级钓鱼裁判员彭建荣分析道,但我国钓鱼爱好者众多,据中国钓鱼协会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大约有1.4亿钓鱼人群,渔具是一个巨大的消费“蓝海”。

对此,“临湘必须不断拓展钓具配件版图,如钓箱、防寒服等,这个产业的发展空间广阔。”临湘市副市长姚铁军介绍,目前,临湘已吸引钓竿、钓箱、鱼钩、鱼线、鱼饵等系列钓具生产企业以及电商物流企业密集入驻,电子浮标塑接、鱼饵、钓竿、钓具配件、钓具包装、碳棒等配套企业120多家,形成完整生态圈。

下游,“钓具+”新业态释放澎湃动能。

“过去我们主要集中在生产制造环节,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部。”姚铁军坦言,当前浮标产业发展正通过“钓具+电商”“钓具+赛事”“钓具+文化旅游”等创新模式,“打响品牌,让消费者记住我们。”

“临湘浮标杯”·双11金秋垂钓大赛(张诚高/摄)

“临湘浮标杯”·双11金秋垂钓大赛(张诚高/摄)

“钓具+电商”模式已驾轻就熟。那么,“钓具如何融于赛事?”答案在一次次碧水竞技中。

2023年至2024年,临湘通过市场化运营模式,连续两年举办“临湘浮标杯”·双11金秋垂钓大赛等品牌赛事,累计举办浮标文化节等节会、赛事活动60余场,吸引全国5000多名竞钓大师、网红、钓友参赛,全网曝光量超过20亿次,全年赛事、拉动当地餐饮、住宿、交通及钓具销售等节会经济效益,预计累计超过30亿元。

“临湘浮标杯”·双11金秋垂钓大赛(舒学海/摄)

“临湘浮标杯”·双11金秋垂钓大赛(舒学海/摄)

“比赛给临湘浮标带来良性循环。”姚铁军说,赛事不仅打响了“临湘浮标”区域公共品牌,更让众多企业子品牌获得了宝贵曝光,实现了“赛事提升品牌、品牌促进销售、销售反哺赛事”的可持续发展闭环。

临湘浮标的雄心远不止于此。“我们的目标是在守护好一江碧水的前提下,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实现路径,将环保、产业、赛事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把临湘打造成为全国钓鱼人向往的‘诗和远方’,成为钓鱼人‘一辈子必去一次’的地方。”刘琦描绘着临湘浮标钓具产业的未来蓝图。

目前,临湘正依托“一江两湖三河四库”优质水资源,开发了一系列休闲垂钓、游钓竞技产品,打造了冶湖、源潭河等自然水域游钓基地,让全国各地的钓手来临湘可游钓、可打卡,真正让“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

眼下,临湘的愿景愈加清晰:以“浮标第一市”为基,借赛事聚流量、以游钓带旅游,让全国钓友“一辈子必来一次”。这座曾以浮标定位鱼群的小城,如今正以产业为锚,在时代浪潮中定位自己的坐标——那里不仅是钓具的产地,更是钓鱼人的“诗和远方”。

编辑:欧峰 责任编辑:张晓琳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正在阅读:产业新视野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80% 临湘浮标“实至名归”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