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海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企业办理开工前审批手续,实现“拿地即开工”。(资料图片)
三宝炼铁厂生产车间 郑文典 摄
芗城区百香果园迎丰收。郑文典 摄
闽南文化周活动走进港澳。(漳州市文旅局供图)
“圆山计划”名医坐诊。杜正蓝 摄
“周末戏相逢”公益性演出现场(漳州市文旅局供图)
漳州市连续三年举办文旅经济发展大会,立足“田园都市、文化名城”定位,着力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歌仔戏《烽火侨魂》演出现场。该剧将于9月晋京展演。(漳州市文旅局供图)
孩子们在龙江岁月春游嬉戏。(资料图片)
美丽的东山海湾(资料图片)
八闽大地热潮涌动,漳州发展奋楫争先。
今年以来,福建省漳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省委赋予漳州“五个走前头”的使命任务,持续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以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争先年”活动为抓手,聚力产业发展比拼,攻坚项目建设竞赛,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奋勇争先的战果,体现在跃动的数字里:今年1—7月,漳州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其中民营亿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4%;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1.2%,其中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0.2%,位居全省第一,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2.6%,持续为发展赋能增劲。
今日漳州,正以山海为卷,以奋斗作笔,奋力绘就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崭新画卷。
产业跃迁
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东海之滨,古雷半岛,满载货物的船只车辆往来不息,建设生产热火朝天,捷报频传。
今年以来,全球最大EO/EG(环氧乙烷/乙二醇)洗涤塔在福建古雷石化基地成功吊装,刷新国内同类塔器施工作业时间最短纪录;中国自主研制的裂解气压缩机顺利交付,推动中沙古雷乙烯项目全面进入设备安装阶段。
距离古雷半岛30公里的云霄县,“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福建漳州核电1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开始向电网送电。东山、漳浦海上光伏与风电项目相继投产。目前,漳州市合计清洁能源规划装机超7000万千瓦,全部投产后可年产清洁电力3000亿千瓦时——一幅清洁能源枢纽蓝图跃然眼前。
山海之间,千帆竞发。各县区立足资源禀赋,竞相打造产业地标:龙文区与“时”俱进,打造全球最大的石英钟表生产基地;芗城区依托三宝钢铁,打造千亿钢铁产业集群;漳浦县借助联盛纸业、三峡风电等大型项目,发展纸制品制造、再生能源等重点产业链;南靖县发挥对台优势,与台商携手建设精密机械产业园;东山主动求变,打造出以光伏玻璃新材料产业园和海洋生物科技园为“两翼”的产业社区……
在此基础上,漳州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和产业化为导向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龙头企业安泰新能源设立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其光伏支架系列产品全国占有率第三、全球第十二。“我们的产品搭配智能跟踪算法,使年发电量至少增长15%。”安泰新能源集团副总裁黄丽珍表示,公司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已获得专利超百项。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2024年以来,漳州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高技能人才8019名,发放“科技贷”6.8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增长12.1%,位居全省第二。在此基础上,漳州市已培育24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家“小巨人”企业,新认定45家“瞪羚”企业、7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今年来,漳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的重要指示精神,高标准谋划建设“圆山创新港・科学城”,立足漳州产业发展需要,吹响创新“集结号”。
作为首个入驻圆山科学城的“技术候鸟”团队,吉林大学科研团队助力福建民翔半导体有限公司的新型电子元器件项目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与目前国内同类产品相比,该新型电子元器件工作效率、存储密度分别提升100%、32%。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三届福建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中,该项目荣获初创企业组一等奖。
目前,漳州正抓紧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圆山科学城发展,深化创新、产业、资本、人才“四链”融合,推动圆山科学城成为产业升级的“强引擎”。
今年1月,《漳州市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 打造福建高质量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的实施纲要》印发实施,标志着漳州迈向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的新篇章。目前,漳州正全力推动交通、能源、产业、物流、文化融合等“五大枢纽”建设,大力推进“9+5”产业集群化发展,着力打造9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5个五百亿以上产业集群;聚焦“石化、粮食、钢铁”三大产业,加快布局“油头化尾”“粮头食链”“钢头制造”产业体系,构建“三头六臂”支柱产业。
田园交响
现代农业书写共富新篇
仓廪实则百业兴。作为农业大市,如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造福万千农民,一直是漳州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盛夏七月,稻浪翻金,暑气中弥漫着丰收的喜悦。在长泰区岩溪镇,连片的早稻已染上金黄,农户抢抓晴好天气驾驶大型收割机开镰收割,勾勒出一幅科技赋能、颗粒归仓的现代农业丰收图景。
与此同时,龙海东园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又是另一番丰收景象。智能控温大棚中,无公害瓜果缀满枝头、鲜翠欲滴,工人熟练地将刚采摘的蔬菜分拣装箱。
这些生产场景是漳州“菜篮子”稳产保供的生动缩影。今年上半年,漳州市蔬菜、水果、食用菌、禽蛋产量分别增长2.5%、4%、2.5%、6.4%。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站在新的起点上,漳州要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继续坚持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标杆。”漳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郭庆亮说。
立秋刚过,在平和县文峰镇南霞村,一场更富创意的“种养加”生态实验正在展开。在占地50亩的立体种养基地,三层空间垂直分布:顶层是菌草喂养的土鸡,中层是活水鱼池,底层连接着自动喷灌的蜜柚园。这个看似科幻的“农业摩天楼”,实则是仿野生生态系统的现代演绎。
“鸡吃菌草料,粪入鱼塘,鱼池水肥滋养果园,微生物防治虫害。”文峰镇党委书记林志伟说,随着水流涌动,含有硅藻和益生菌的池水沿着滴灌管道浸润蜜柚树根部,形成闭环的物质循环,让每亩土地产出呈现量级增长。
这样的种养加一体化模式,正在漳州全域快速推广。今年以来,漳州制定《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提质增效行动计划》,计划在2025年底,让县域内新增的养殖场全部进入一体化园区,粪肥就地消纳率达100%。
从“一县一园”到“多业态全链条”,漳州正在构建资源循环、效益叠加的现代农业新体系。
产业振兴,关键在特色。长泰区坂里乡以工业思维发展农业,建设千亩蔬菜示范园和特优产品集散中心,韭菜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亿元,成功跻身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华安县依托福建乌龙茶产业集群,打造“一县一业”标杆;东山县探索推进跨村联建党委,实施“农渔旅共富”、联村“共富工坊”等联建项目,实施“农渔旅共富”实训基地等14个项目,打造6个跨村联建品牌,实现联村共富共美。
一组数据勾勒出漳州农业的坚实足迹: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5.42亿元,增长3.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92元,增长6.1%。
从传统农作到智慧农业,从单一生产到“种养加”融合,从产品开发到品牌塑造,漳州正以务实之举,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积极探索具有漳州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民生温度
幸福家园可感可及
“幸福”是什么?这个抽象的名词,在漳州却被具象成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到的日常——也许是幸福餐厅里,独居老人端起的那碗热气腾腾的饭菜;是街头巷尾,外卖骑手在“暖新食堂”短暂休憩时脸上舒展的笑意;是老旧小区焕新后,孩子在洁净的连廊下追逐嬉闹的身影;是家门口的名医诊室里,那份久违的放心……
“一口热饭只要9块9,实惠又省心!”外卖骑手王晖结束午高峰的奔忙,在漳州新开的“暖新食堂”里,他一边吃着热乎饭菜,一边竖起大拇指。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聚焦城乡独居留守老人的“急难愁盼”,漳州全面升级“幸福大食堂”,让他们的餐桌不再冷清,从“吃得饱”迈向“吃得好”。同时,养老服务从“有保障”向“有质量”迈进,全市建成11个市县级福利中心、103个乡镇敬老院(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65个乡镇(街道)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82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313个农村幸福院,实现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设施全面覆盖,构建起分布均衡、功能完善的“一刻钟养老服务圈”。
民生福祉,枝叶关情。为了将群众“身后事”办成“放心事”,漳州市共建设生命公园635个,可为广大农村提供超60万个墓穴穴位。“一村一园”或“多村一园”的建设模式,令公墓选址难问题迎刃而解,也让“回归自然”的生态葬理念落地生根。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漳州不断拓展增收渠道,发挥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在就业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持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跨区域劳务协作,大力实施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推动群众稳定增收——每一步,都为了让奋斗者的灯火更明亮。
“没想到会有免费的一室一厅公寓供异地求职者过渡,设备齐全,还省下住宿费。”最近成功申请到漳州市求职免费住宿人才公寓的小齐很是兴奋,有了住宿保障,他找工作的信心倍增。
让孩子“上好学”,患者“看好病”,是无数家庭最朴素的期盼。漳州的回应是:让优质资源下沉,让好资源近在家门口。
2024年10月,漳州组建4家市级学前教育集团,采取“1+N”办学模式,让1个龙头园带动区域内多个联盟园,不断扩增优质教育资源,鼓励把薄弱地区、农村区域学前教育纳入集团化办学,推进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
同时,漳州持续优化县域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推动基层“医靠”从“有”向“优”跃升。2023年启动的“圆山计划”,把名医“请到家门口”。截至目前,全市签约名医411名,设立名医工作室174家,线上线下会诊、接诊近10万人次。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
在漳州古城、闽南水乡等景点景区,“周末戏相逢”公益演出精彩亮相。歌仔戏、木偶表演、闽南语歌曲演唱、乐器独奏、锦歌、越剧等演出轮番上演,台上锣鼓铿锵、唱腔婉转、剧情跌宕,台下观众不时掌声雷动,“田园都市、文化名城”的幸福底色越绘越浓。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今年1月以来,漳州市推出“我爱漳州·人民城市人民谏——金点子”征集活动,市民纷纷建言,为城市建设出谋划策。半年来,当地共收到1338条有效建议。其中,一季度征集建议办结率超92%,经过提炼,变成31项长效治理机制,推动“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治理新格局形成。
问需于民,还要让办事更便捷。今年2月,依托“漳州通”App,福建首名AI智能政务助手“候喜”在漳州“上岗”。日前,“候喜”在全国率先推出首批40个支持“边问边办”的高频事项,不仅“会聊天”,还“会办事”,被群众点赞为“便民神器”。
“刚试了下让‘候喜’帮忙开房产证明,不到1分钟就收到带公章的电子件。”龙文区市民刘洪睿举着手机直点赞,“以前跑断腿,现在刷手机全搞定,AI太神了!”
绿水青山是民生幸福的靠山。近年来,漳州聚焦生态环保,打好“两江两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经过系统治理,今年来,漳州九龙江流域整体水质呈持续优化态势,上半年8个国控断面Ⅰ~Ⅱ类水质断面增至3个、同比提升12.5个百分点,22个省控断面Ⅰ~Ⅱ类水质断面新增4个、同比提升18.1个百分点。清澈的河水,流淌的不仅是生态之美,更是宜居环境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一羹一饭的温度,一老一小的呵护,一方就业的安稳,一次就医的便捷,一泓清水的守望……漳州将八成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今年开展38项为民办实事项目,精准聚焦就业岗位、幼儿托位、学生学位、病人床位、社区餐位、寿终园位等“民生六位”,让幸福生活“成色更足”。(记者 潘园园 苏益纯 萧镇平 杜正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