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产业新视野》是央视网重点打造的经济观察类栏目,以纵向深耕与横向拓展多行业多赛道相结合,聚焦“政策引领-企业创新-百姓受益”的闭环逻辑,展现中国产业发展的深层脉络与实践成果。
湖南,这片创新热土,不仅培育了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输变电装备和新材料等优势产业,也滋养出如湘绣、湘瓷、湘茶、油茶等文化底蕴深厚的特色产业。
此次,央视网湖南联合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聚焦首届“中国消费名品”湖南入选品牌,推出系列报道。我们将走进名品诞生现场、对话产业引领者、倾听市场反响,见证湖湘品牌如何以卓越品质、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讲述一个个生动而坚实的高质量发展故事。
央视网消息(记者 孙帆)盛夏时节,广西北海海风轻拂。近日,一座总投资2.8亿元的休闲食品智慧产业园在这里正式投产,轰鸣的机器声宣告着新的篇章开启。
这个由湘企劲仔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劲仔食品”或“劲仔”)投资建设的产业园,聚焦休闲鱼制品、禽肉蛋制品、休闲素食等核心品类,致力于打造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食品产业高地。
“这是劲仔食品立足全国、放眼全球的战略抉择。”劲仔食品董事长周劲松在产业园启动仪式上表示,企业将依托北海丰富的海洋资源与便捷的物流网络,重点保障优质蛋白健康产品原料供应,引领休闲食品产业链向信息化、智能化、健康化加速升级。
此番布局,恰逢劲仔食品作为湖南省零食品牌之一入选工信部首批“中国消费名品”榜单后四个月,其战略意义更显深远。劲仔食品董事、副总经理、董秘丰文姬说:“‘中国消费名品’是我们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休闲食品品牌的新起点。”
智造鲜香:持续创新驱动“新湘味”新高度
位于湖南平江的劲仔智能化生产基地,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
以拳头产品“劲仔深海鳀鱼”为例,来自非洲肯尼亚的鳀鱼干,在进入生产线前需经历严苛的七道关卡:选、筛、吹、除、检、泡、洗。“仅‘选’这一环节”,丰文姬指着刚运抵的鳀鱼干介绍,“我们采用挑选钻石的专用设备进行多道原料筛选,鱼体长度、盐度、水分、杂质、新鲜度、味道与色泽等20多项指标均需达标。”同时,分拣时还需剔除鱼头、鱼粉等。随后的28道生产工序,在标准化管控下更为精密。
劲仔引入了智能生产线与HACCP质量管理体系。在GMP(“良好生产规范”)认证的十万级洁净车间内,其智能制造生产基地率先完成了BRCGS、IFS欧洲双认证,确保生产标准与国际标准同频,为每一包产品“保驾护航”。
正是这套严苛的体系,支撑起了这座智能化车间的惊人产能:日产能突破1000万包,年产能高达3.3万吨。换算下来,全球每分钟有超过5000包劲仔小鱼被消费者开启。
“未来休闲食品发展的趋势主要在于风味、健康和生产现代化、市场国际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宝国认为。
劲仔对健康风味的追求同样执着。其风味团队经过数百次试验,在保留鳀鱼肉质本鲜的基础上,巧妙融入湖湘食品的调味精髓,打造出风味鲜美、层次分明的口感。同时,在研发层面,劲仔始终注重健康化,专注于优质蛋白、“三减”(减糖、减盐、减油)、0添加(色素、防腐剂)以及富营养素(如富硒、DHA、叶黄素)等研究。
“做好吃又健康的休闲食品,既是践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也是推动‘新湘味’的发展创新。”丰文姬表示,为此,劲仔打造了博士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湖南省首个健康休闲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平台,从原料选择、生产工艺等多方面入手,保障产品的高品质和健康属性,引领品类高质量健康化发展。
这从企业持续加大的研发投入中也可以看出:2022年劲仔食品研发费用3018.91万元,2023年增至3966.4万元,2024年进一步提升至4848.56万元,同比增长22.24%;2025年一季度研发投入达1178.89万元,同比增长19.56%。持续增长的投入趋势,有力印证了劲仔践行这一理念的决心。
湖湘风味优势与健康理念的融合,使得劲仔深海鳀鱼的销售表现亮眼:全球累计销量突破140亿包,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连续8年稳居品类第一,是该细分领域的“明星”产品。
不仅如此,劲仔还成功开发了无抗生素可生食的溏心鹌鹑蛋、采用益生菌点浆技术的不含防腐剂的平江酱干等系列产品。
基因溯源:平江沃土孕育休闲食品产业传奇
“劲仔所有产品,都植根于湖湘风味的传承和创新。”丰文姬表示,溯源劲仔的文化基因,必须深入其发源地——汨罗江畔的平江县。
驶入平江县伍市工业区,空气里浮动着八角与山奈的复合香气,诉说着这里悠久的休闲食品制作传统。
平江县伍市工业区
“平江味道,承载着三千年文化积淀。”平江县休闲食品产业联合会秘书长童湘平介绍道,“我们这里自古就有制作酱干的传统,从屈原行吟处的‘椒叶煮茶’,到清康熙年间的皇家贡品酱干,再到红军长征途中的炒米作军粮,都在这片土地留下了味觉记忆。”
而从酱干到辣条的产业嬗变,源于1998年一场洪水造成的原料危机。
“大豆短缺倒逼出食品革命。”平江县工信局副局长向海洋展示历史照片:当时,李猛能、邱平江、 钟庆元三人另辟蹊径,用面粉代替大豆,结合麻辣酱干的制作方法,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反复试验,采用单螺杆挤压机械加工,加入辣椒、花椒、孜然、糖、盐、植物油等佐料,创新发明了新的食品,在当地被叫作“麻辣”,行业称“辣条”。
此后,不少平江人怀揣这项技艺北上,奔赴小麦面粉的主产地河南。在河南漯河等地,平江籍企业家建厂兴业。据了解,至2024年,平江人掌控全国辣条九成市场份额。劲仔食品董事长周劲松,正是这波澜壮阔创业大潮中的一员。
2010年,响应家乡“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的号召,周劲松回到平江创办了劲仔食品。如今,作为平江唯一一家上市食品企业,劲仔食品不仅成为当地休闲食品产业升级标杆,更有效带动了产业链的集聚发展。
今日的平江,已揽获“全国食品工业强县”“中国辣味休闲食品之都”“中国辣条之乡”等多块金字招牌,更通过实施“老板回乡、企业回归、产品回家”等举措,吸引了378家食品生产企业和360家小作坊扎根于此,产品涵盖辣条、豆制品、鱼仔水产制品、肉制品、蔬菜制品、炒货及坚果制品等22个食品许可类别。
数据显示,自2020年以来,平江休闲食品一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2024年,平江县食品行业规上工业企业实现累计产值498亿元,同比增幅达22.17%。相较于2019年的160.57亿元,5年间产值实现跨越式增长,净增337.43亿元,规模扩大逾两倍。
“这一惊人增长与产业发展成果,正是以劲仔食品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企业集群,依托平江深厚的产业基因与创新活力,共同创造的休闲食品‘王国’。”童湘平总结道。
“湘链”全球:三级跳板托举小鱼“游”向世界
在肯尼亚蒙巴萨港,贴着劲仔标志的集装箱正在装船。当地工厂雇佣的工人们熟练地分拣鱼干——这里是劲仔食品全球原料供应链上的重要节点之一,也是其国际化布局的关键落子。
“平江三分之一的食品企业都有进出口业务,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全球几十个国家、地区,平江味道已成为外国人熟悉的中国味。”平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欧阳帆展示着平江休闲食品企业的全球布局。
广阔的市场前景为平江味道走向世界提供了巨大机遇。行业研究与咨询机构--费若斯特沙利文的多组数据显示,中国休闲零食市场近年来保持稳健增长态势,2021年市场规模已达到8251亿元,预计未来5年将维持6.8%的年化增长;全球休闲食品市场规模则从2015年的约600亿美元,攀升至2020年的近900亿美元,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面对这片蓝海,平江休闲食品产业的全球化战略构建了清晰的“三级跳板”。
第一步,标准先行,铺就出海轨道。平江休闲食品企业主导制定《调味面制品》(辣条食品)、《风味熟制小鱼干加工技术规程》《酸浆豆腐生产卫生规范》等多项国家标准,并积极推动部分标准上升为国际或区域标准。“这些标准的建立与输出,为产业规范化、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童湘平说,未来,平江将继续致力于主导和参与更多国家标准制订等。
第二步,链条延伸,筑牢原料根基。平江本地建立了120个标准化原料基地,保障大豆、辣椒等核心原料的本地化供应。以劲仔食品为例,通过与农户签订保价收购协议,并提供种子、化肥与技术指导,在保障原料品质的同时,还带动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同时,早在2018年,劲仔食品就在肯尼亚投资建设了水产品初加工基地,打造了更加多元、更加健康的全球供应链体系。
最后,依托高标准的产品与稳固的供应链,平江休闲食品正加速开拓国际市场。目前,平江已有超过150家食品企业实现了产品出海,每年生产加工休闲食品90多万吨,销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劲仔食品海外市场销售收入约3400万元,同比大幅增长90%,东南亚等重点市场表现亮眼。
童湘平表示,平江休闲食品要成为中国食品产业的生力军,向全球化迈进,不仅要钻研食品风味,着力营养健康升级,创新装备智能制造,更要继续深化文化价值输出,在全球消费者心中刻下鲜明的“中国味道”印记。
昔日酱干作坊的烟火气,已升华为智能工厂的精密律动;深植于湖湘沃土的风味基因,正跃升为闪耀国际舞台的知名品牌。劲仔小鱼的壮阔航迹,生动诠释着“敢为天下‘鲜’”的湖湘精神在新时代的澎湃脉动,世界级休闲食品王国的蓝图正一步步化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