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产业新视野》是央视网重点打造的经济观察类栏目,以纵向深耕与横向拓展多行业多赛道相结合,聚焦“政策引领-企业创新-百姓受益”的闭环逻辑,展现中国产业发展的深层脉络与实践成果。
湖南,这片创新热土,不仅培育了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输变电装备和新材料等优势产业,也滋养出如湘绣、湘瓷、湘茶、油茶等文化底蕴深厚的特色产业。
此次,央视网湖南联合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聚焦首届“中国消费名品”湖南入选品牌,推出系列报道。我们将走进名品诞生现场、对话产业引领者、倾听市场反响,见证湖湘品牌如何以卓越品质、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讲述一个个生动而坚实的高质量发展故事。
央视网消息(记者 孙帆)近日,《茯苓菌种生产技术规程》推荐性国家标准技术审查会在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召开。
会上,作为标准第一起草人,中国菌物学会茯苓产业分会执行会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茯苓专业协会会长王先有与标准主要起草人等,就标准编制工作简况、主要内容及依据、试验验证及实施情况作了详细说明。
经实地调研、严格审查和深入研讨,专家组认为,该标准符合国家食用菌产业政策和食用菌菌种管理要求,内容科学合理、严谨规范,可操作性强,一致通过技术审查。
“该标准的制定填补了茯苓菌种生产领域国家标准的空白,标志着我国茯苓菌种生产即将迈入规范化、标准化的新阶段。”王先有说,“同时,也给靖州茯苓产业注入了新一轮发展动能,对驱动茯苓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靖州‘中国茯苓之乡’品牌效应、服务地方经济及推动乡村振兴具有深远意义。”
文化赋能:“千年仙草”厚植产业根基
在靖州茯苓种植基地,74岁的王先有正在检查菌包。这位与茯苓打了55年交道的“老把式”,谈起茯苓,目光依然灼灼,“我这一生,就只想干好茯苓这一件事。”
对他而言,茯苓不仅仅是作物和药材,而是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与文化积淀。
“我们靖州茯苓,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华仙草’。”王先有如数家珍,“《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李时珍《本草纲目》详述其性味功效,《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等历代重要医典奉其为中医方剂常客,更有‘四时神药’‘十方九苓’的美誉。”历代文人墨客亦为之倾倒,贾岛、陆游等人吟咏不绝。
“靖州与茯苓的渊源,可以上溯至明朝。”王先有介绍,《靖州直隶州志》记载,明代中期,靖州人便已发现大量野生松茯苓并用于入药。
随后,当地百姓开始人工栽培茯苓,并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种植技术。
产品创新:从菌种迭代到全链掘金
20世纪60年代末,靖州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南京药学院合作,成功选育出茯苓纯菌丝种“5.78”。
当时年仅19岁的王先有作为首批4位试种员之一,亲历了这场攻坚:“1974年,‘5.78’开始在靖州推广应用,靖州茯苓迎来第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产量和质量提升了3-4倍,结苓率从以前40%提高到了100%。”
然而,经过近40多年的无限期的转代繁殖,“5.78”出现退化现象,产量和质量均显著下滑。2004年,以王先有为核心的团队启动了第二代菌种“湘靖28”的培育。
“产业要做强,必须把种源这个‘芯’握在自己手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种源,是靖州茯苓产业链完整、安全可控、价值提升的关键。”王先有洞悉产业发展核心。
历经5年研发、培育和试种,“湘靖28”凭借其显著优势于2009年通过验收并推广。相较于“5.78”,该品种无须嫁接,自生结苓率高,生物转化率可达50%~60%,产量稳定,且适宜仿野生栽培。其结苓早、结苓率高、苓体均匀结实等特性广受认可。
2010年,该品种获湖南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XPD07-2010),并迅速推广至全国21个省、区、市。2013年,靖州茯苓菌种更是搭乘神舟十号完成太空育种,开行业先河。
如今,王先有正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培育新一代菌种。在菌种基地,记者见到了在7月份试种的新菌株。“你看,这批菌种的白色菌丝浓密如絮,致密均匀。”王先有信心满满,“培育新品种,才能持续巩固靖州的种源优势。”
创新不止于“芯”。面对资源约束与气候变化,靖州突破传统依赖松树主干的种植模式,创新开发针对根、干、枝的差异化方案,形成亮蔸栽培、松木边角料捆把式栽培、袋料栽培等6种栽培法。
“现在只要有松木就能种茯苓”,王先有通俗解释的背后,是靖州对茯苓种植主要原料——马尾松的利用率,从不足50%跃升至98%的革命性突破。
初加工端,靖州创新开发了茯苓块、茯苓卷、茯苓刨片等12种基础产品形态。其中,需松根共生培育的茯神块因稀缺性成为价格最高的特色产品。“以前茯苓块卖26元/公斤,现在茯神块可以卖到42元/公斤,比以前翻了近1倍。”王先有阐释价值策略,“我们的目标是让茯苓从皮到根都物尽其值,实现5元到200元的分层定价。”
真正的价值跃迁发生在精深加工领域。
在医药领域,茯苓与其他药材配伍,用于制作各种药品,还能提取茯苓多糖和茯苓酸等有效成分,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中。同时,依托“药食同源”的特性,靖州还创新百余种产品覆盖食品、美妆赛道:茯苓酥、八珍糕延续传统食养,茯苓面膜、茯苓螺蛳粉、茯苓奶茶等创新产品则瞄准年轻消费群。
王先有描绘了一个更宏大的愿景:“一个茯苓的价值能否从500元到5000元,再到5万元?精深加工必将带来产业的第二次‘翻天覆地’。”
市场竞争:手握70%交易量 构建全国“聚宝盆”
“茯苓想卖钱,来靖州;想买茯苓,来靖州。”王先有一语道破“十方九苓,七出靖州”的市场格局。
靖州年销菌种4000万包,占全国80%的市场份额;鲜、干茯苓年交易量分别达8万吨、5万吨,占全国70%以上;出口量(含转出口)占全国的三分之二。
如此规模,奠定了靖州全国茯苓产业核心枢纽的绝对地位。
这一地位始于1994年建成的靖州茯苓大市场,也是当时国内最大的茯苓专业市场。“无市场,无产业。”王先有直言,相比于其他地区相对零散的产业格局和缺乏大型加工区的现状,靖州茯苓产业集聚成势,吸引了近6万人投身其中。
“茯苓产业做大,离不开政府搭建的服务平台。”王先有补充道,靖州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为从业者搭建了多元平台,相继建成了茯苓加工贸易中心、茯苓小微企业孵化中心、区域性食品药品检测中心等关键基础设施。
现在,靖州不仅拥有本土茯苓生产基地12000亩,更通过上千名专业种植技术人员和经纪人的网络,在国内20余个茯苓主产区建立了200多个、总计58000亩的种植基地。由此,全国各地的优质茯苓,源源不断地汇聚靖州交易,最终形成了全国最大的茯苓交易中心。
如今,靖州已是全国最大的茯苓菌种研发繁育中心、最大的茯苓集散中心,并构建起全国最完整的茯苓产业链条。
品牌影响:从地域特产到国际标准制定者
作为产业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谈及“靖州茯苓”获评首批“中国消费名品”,王先有倍感欣喜:“这爆发性地打开了靖州茯苓的知名度,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品牌基础,开辟了广阔空间。”
事实上,“中国消费名品”并不是靖州茯苓唯一傍身的头衔。
靖州坐拥“中国茯苓之乡”的美誉,“靖州茯苓”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荣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生态原产地保护、出口安全区种植保护等多项公共品牌认证。
不仅如此,靖州茯苓的品牌高度仍在持续攀升。“靖州茯苓产业发展”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中医药—茯苓)ISO国际标准成功发布;《茯苓菌种生产技术规程》国家标准通过技术审查;靖州深加工产品(茯苓丁、茯苓片、茯苓卷、茯苓粉)获2024年第109届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奖。
系列成绩的背后,是政府与市场主体的协同发力。
近年来,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委、县政府积极推进茯苓产业“一园一平台两基地三区五中心”和“九大体系”建设,促进茯苓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产业升级,努力将茯苓产业基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市场主体则展现出蓬勃活力。2024年,茯苓产业综合产值达81.59亿元,茯苓产业集群获评“湖南省中小工业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茯苓科技产业园更是以打造“靖州茯苓”品牌为核心,吸引了修正药业、补天药业、智美健康、国苓科技、清靖生物等70余家企业入驻。
其中,湖南补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拥有全国60%以上的茯苓资源,建有四大茯苓规范化种植基地和全国唯一年交易10万吨级的鲜茯苓大市场。
更令人瞩目的是行业巨头的战略布局:2023年6月,修正药业集团(湖南)生物医药项目签约落户靖州,总投资约18亿元。这不仅是其在华南地区的“首秀”,更是首次落子县级城市,也是靖州招商引资规模最大、品牌影响力最强、产业链覆盖最全的标志性项目。
“行业龙头的选择,是对靖州产业生态成熟度、资源禀赋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最强背书。”王先有介绍,该项目建成后,将带动龙头企业集群式发展,构建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加工、医药流通、医药制造及药食同源大健康研产销为一体的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新格局,预计年销售超50亿元,并持续放大“靖州茯苓”的品牌势能。
“世界茯苓看中国,中国茯苓看靖州”。展望未来,王先有满怀期待:“要让更多人认识茯苓——它不仅是良药,更要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材、妆台上的天然成分、年轻人手中的时尚饮品。当茯苓深度融入亿万消费者的日常,这将是我们产业第三次,也是最深远的一次‘翻天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