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智”变:人才“密钥”解锁创新动能

来源:福建日报 | 2025年09月18日 10:36:06
福建日报 | 2025年09月18日 10:36:06
原标题:
正在加载

不久前,2025年龙岩市产业链人才创新大会举办,这是当地连续第三年以人才为“钥”,叩响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大门。

数据显示,2022—2024年,岩籍青年返乡就业创业数量年均增长30.3%、累计回引7350人,其中“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年均增长36.4%,达752人;省产业领军团队11个,数量居全省第三。此外,龙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从2020年的55家跃升至227家,“小巨人”企业从5家增至2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55家提高到529家……

当人才活水注入产业“良田”,地处山区的闽西大地生机勃勃,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靶向寻才

一个地方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龙岩,答案在产业链的薄弱环节中。只有为产业链关键节点输送人才,才能激发起产业链的澎湃动能。

“要是没画清产业链图谱,我们可能还在低附加值赛道打转。”近日,上杭县工信局负责人谢宝开向记者展示桌上的锂电半导体新材料图谱,图谱上,电子特气、湿电子化学品等“卡脖子”环节被红圈标注。

据介绍,为精准寻找人才,龙岩市编制出15条县域重点产业链图谱,梳理出人才、技术、平台短板,为组建“一链一特聘专家团”指明方向。

“中山大学的王钢教授是我们的首席科学家,他在宽禁带氧化镓半导体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他就是我们需要的人才。”福建晶旭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的综合发展部负责人简海荣介绍,晶旭手持100余项氧化镓专利,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该材料BAW滤波器量产的企业。BAW滤波器是5G通信的核心器件,这一市场曾长期被国外垄断,而基于氧化镓的BAW技术属于全新赛道,绕开了国外专利壁垒。

不久前,王钢受邀成为上杭县新材料产业特聘专家团团长。“县里发展新材料产业,王钢教授手里的科研资源,正是我们的发展所需。”上杭县委人才办主任黎克森说。

“从晶旭的首席科学家,到上杭新材料产业的特聘专家团团长,这一身份转变将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简海荣表示,当前,基于氧化镓压电薄膜新材料的高频滤波器芯片生产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建成后不仅推动上杭县新材料产业发展,更填补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

如今,上杭(新材料)、长汀(稀土)、新罗(应急装备)、连城(甘薯)、武平(新型显示)等龙岩县域重点产业链实现特聘专家团全覆盖,累计服务企业超200家,解决技术难题超百项。

柔性引才

“守着龙岩找人才,我们的‘龙吸水’应急车就走不出福建!”福建侨龙应急装备总工程师张功元的话,曾是山区企业的共同焦虑。为破解这一难题,2022年,侨龙在厦门设立“人才飞地”,60余名研发人员组成7个研究所,不仅突破23项行业关键技术,更培养9名核心人才“回流”龙岩。如今,“龙吸水”应急车不仅成了国内台风救援的“明星装备”,还远销东南亚。

侨龙的“人才飞地”是龙岩“柔性引才”的缩影。作为山区市,龙岩城市能级和财力规模有限,“柔性引才”是破解引才难问题的金钥匙。当地就此出台了13条“政策漫游”措施,将研发设备贴息、人才引进补贴等本地政策延伸至异地,在全国各地布局40块“人才飞地”。近两年,这些“飞地”的160余项成果在龙岩转化,新增销售收入超210亿元。

引才不只“借地”,还要“让利”。

福建德尔科技的展厅里,电子级三氟化氯试剂瓶上的“三星、东芝供应链”标签格外醒目。“这款‘卡脖子’材料,花了2年攻关就实现了量产,比行业周期短一半!”董事长华祥斌表示,秘诀是给中国核工业专家李纪明部分股权,聘他为执行总裁,让人才从“打工者”变为“主人翁”。

“股权引才”的故事同样发生在长汀卓尔科技公司,该公司是福建省唯一专注于钐钴永磁材料及磁组件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卓尔科技副总经理王国雄表示,成为“合伙人”后,他深度参与超高性能钐钴永磁产品的生产研发,目前企业已经攻克全牌号钐钴磁体制备技术,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

龙岩所推行的“创业合伙人”机制,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入股、“技术+货币”入股等方式,吸引外地人才来岩创新创业,目前通过此机制引进15个人才团队,同步落地15个产业项目。

此外,当地还启动“银发人才工程”,探索老专家助力技术攻关。

服务留才

引才不易,留才更难。保障生活安居,无疑是构建“留才堡垒”的第一块基石。

2018年,一支由刘奕丰领衔的台湾半导体团队来到上杭,成立天甫电子。如今,团队内近半数成员在上杭安了家。

谈起在上杭的生活,刘奕丰感叹:“上杭太舒服了!”其团队曾辗转国内多个省份,到了上杭,“有家的感觉”。“无论是住房、医疗,还是子女就学,当地都有好政策。”他说,团队的一位同事想让女儿从台湾转学至龙岩,龙岩市得知诉求后积极协调,不到一周便让孩子顺利入学。

当地积极出台措施,为各类人才提供创新创业机会。

——针对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出“两高两低两免”(高贷款额度、高失败容忍度,低准入门槛、低融资成本,免担保、尽职免责)金融服务。目前已发放“人才贷”44笔合计8200万元。

“龙岩市出台金融支持人才的政策后,我们凭专利证书就能贷到300万!”福建晶翔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赖金峰说,以前,在传统融资的情况下,晶翔光电是一家初创企业,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来抵押贷款。

——通过“券商+基金”的投资模式为人才创业赋能。龙岩投资集团、龙岩人才和大数据集团、紫金矿业等联合券商,聚焦新材料、无人驾驶等赛道,带动23个项目获得43.3亿元投资。

除了“生活安居”和“创业支持”,对于来岩人才,当地还采取措施,突破人才评价“四唯”的局限,已赋予70家企业人才自主认定权,75人凭实绩获评省、市级人才。

“以前人才评价看论文、看学历,现在看解决了多少难题,这才是企业要的!”立孚(福建)光电董事长赖厦丰介绍,当地赋予企业人才自主认定权,由此,立孚按规定通过自主认定,严格标准,将3名技术骨干评为龙岩市级人才。记者 徐士媛 通讯员 罗玉文

编辑:庄媛媛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