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网消息 9月17日,由福建省委宣传部指导、漳州市委宣传部主办、云霄县委宣传部承办的致敬向东渠工程建设者群体活动在漳州市云霄县举行。活动中,向东渠建设亲历者代表获赠鲜花,原创歌曲《向东开渠人》、情景剧《万众一心筑长渠》相继上演。
活动现场
“今天是向东渠破土动工建设55周年,回想当年,云霄、东山两县建设者兴建向东渠的艰辛历程和感人事迹,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为民情怀,向东渠先进事迹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向东渠建设亲历者代表谢鹏志说。
78岁的林清乐全程参与建设,从勘探到通水,他说:“1973年开闸庆典,我是第一个开闸的人,至今仍感到激动。”
与会人员还参观了向东渠事迹教育实践基地、向东渠事迹展示馆,透过历史照片、修渠工具、实景还原,了解那段建设岁月。修渠时,曾上演“父子争上场、兄弟齐参战、姑嫂同上阵、夫妻共远征”的事迹,有“一家三代学愚公,一门五将建向东”“八岁儿童上工地,七十老汉逞英豪”的故事,还涌现“铁姑娘突击队”“共青团突击队”“红色娘子军排”“少年突击队”等先进典型。
55年前的9月17日,向东渠破土动工。当时云霄、东山两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5万多名建设者(东山县派出1万余人)在党的领导下,肩挑锄挖,劈开24座山头、盘绕100多道山梁、跨过15条溪流,历经3次设计方案变更,耗时2年半建成全长85.81公里的引水工程,解决了两县用水问题,向东渠被盛赞为“江南红旗渠”,至今仍发挥水利效益。
5万多名建设者耗时2年半,在层峦叠嶂间建成全长85.81公里的闽南水利奇迹。李林 摄
建设中,大家自带粮、工具、铺盖,无炸药便用铁钎镐撬,无拖拉机便靠肩挑板车拉;还创新运用“双铰矩形夹合木拱架”“叠合板三角人字形木拱架”取代旧式“满堂式木拱架”,节省大量木材资金,架起一座座渡槽。1978年,“大型渡槽”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拱式木拱架”获“福建科学技术成果奖”。
为传承向东渠建设者精神,近年来,云霄县实施“向东渠”修缮与品牌提升专项行动,通过“精神传承+创新传播+文旅融合”激活红色IP。精神传承方面,创排情景党课《劈山跨海的初心》,打磨潮剧剧本,实施“AI时光机·云霄记忆”工程,AI修复建设时期影像;云霄县潮剧传承保护中心走访亲历者、查阅档案,创作《万众一心筑长渠》《向东开渠人》等作品,用潮剧、歌曲、舞蹈、快板等形式讲好故事,中心主任何继雄说:“我们要让更多人知道,这片土地上曾有人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传播矩阵构建上,组建宣讲团开展分众宣讲,推动红色故事进基层;举办“礼赞向东渠”主题活动,开展“七一”主题征文。文旅融合创新“向东渠+”模式,串联“1+N”精品路线,联动乡村生态、开漳文化、乌山红色资源,形成全域旅游格局;推进数字馆升级,打造VR/AR沉浸式体验空间,开发文创衍生品,助推“文化+旅游”发展。
云霄县委宣传部宣传科负责人张敏燕表示,本次活动旨在从向东渠先进事迹中汲取“勇于担当、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动力,凝聚全县人民力量。云霄将持续深化“向东渠”品牌提升行动,坚持树好一面旗帜、建好一支队伍、唱好一台大戏,讲好“江南红旗渠”的故事,推动县域红色文化品牌发展,让“生命之渠”成为新时代的精神之渠、幸福之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