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网消息(记者 韦菊 陈玮炜 高肖幸子)新罗位于福建省龙岩市的中心城市所在地,这里是福建西部的山水画卷,是闽越文化的千年驿站,是红旗不倒的革命热土,更是奔腾向前的活力新都。
近年来,新罗区以“当好‘三个排头兵’、建设‘三个区’”为战略指引,以“一个中心、三个支撑”为工作抓手,充分发挥区位、产业和资源优势,连续多年入选“综合实力、投资潜力、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新型城镇化质量”5个考核指标的全国百强区。
新罗位于龙岩市的中心城市所在地 陈玮炜 摄
生态优先:“含绿量”提升“含金量”
青山含黛,行云片片,山水共融。素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新罗,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9.8%。龙崆洞奇观、梅花山云海、黄坑天池、石佛公瀑布等奇特景观,共同编织出新罗瑰丽多姿的生态传奇,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翡翠”。
新罗区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9.8%。
为打造山水如梦、宜居宜业宜游的养生福地,新罗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推动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如今,新罗区生物多样性恢复指数提升42%,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超99.7%,生态屏障功能显著增强,生态红利日益显现。
新罗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有效促进林农增收致富。
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新罗区大力推动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的林下经济,加快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转化,有效促进林农增收致富。
依托“美丽庭院”建设,新罗区形成花卉苗木、特色餐饮、手作体验等六大业态。“一户一景、一村一画、一镇一韵”的全域景观体系雏形显现。新罗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投入2.7亿元打造江山、东肖乡村振兴“一县一片区”。深入推进闽台乡建乡创,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融合发展之路。
“口袋公园”建设让“推窗见绿、抬脚入园”的梦想照进现实。
依托家门口的“口袋公园”建设,新罗区累计建成综合性及专类公园36个、“口袋公园”39个,绿化覆盖率达42%,让“推窗见绿、抬脚入园”的梦想照进现实。
红土铸魂:“软实力”提升“硬品牌”
新罗,自古以来就是闽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和商业重镇。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在这里相生融合,衍生出采茶灯、浮竹纸帘、竹贯花灯、红坊麻老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走出国务院原副总理邓子恢、4位国家“两院”院士、3位奥运冠军,涌现出一批互联网大咖,被誉为“院士之乡”“冠军之乡”“互联网新锐之乡”。
山塘兵工厂旧址
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中央苏区,新罗拥有革命烈士3600多人、革命基点村(含自然村)188个。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从事革命活动,建立了苏区第一个红色兵工厂,第一个红色股份制银行,第一所红军学校,第一个邮政交通局,第一个粮食调剂局;红四军司令部旧址、闽西工农银行等多处革命遗址至今保存完好,邓子恢、郭滴人领导的后田暴动被誉为“土地革命之先声”,新四军二支队由此北上抗日,无数新罗儿女用生命铸就“二十年红旗不倒”的传奇。
中央苏区金融街
立足“红色文化”“生态文化”“龙文化”“非遗”“闽西南”等文化资源禀赋,新罗区打造了“胜利之城”、中央苏区金融街、龙岩洞、非遗一条街、“书香新罗”等一批文化地标和IP,不仅丰富了文化内涵,更成为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
“红土铸魂”、“韵味新罗”、产业融合,已成为这座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源泉,历史和文化的软实力正在助推新罗区的千行百业高质量发展。
产城融合:“老基地”焕发“未来城”
作为距离厦门经济特区最近的内陆邻海城市,新罗进入厦门一小时经济圈,已建成漳龙、赣龙、龙厦等5条铁路,厦蓉、双永等2条高速公路。
新罗区未来城
特色产业势头强劲。机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蓬勃发展,数字经济活力潮涌,已培育5个百亿产业集群。47.5平方公里未来城和银雁新城“从无到有”,科创园、数字经济产业园等6个专业园区相继落地。
2024年,新罗区完成185个省市区重点项目投资358亿元;全年市对县(市、区)重点项目攻坚战役综合考评位居全市第1;马坑矿业产能提升工程在全市十大重点工程单项考评中排名第1。
从“老工业基地”到“智造新城”,产城融合的新罗,以生态为底,以历史为魂,以创新为翼,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罗实践中奋勇争先,书写新罗发展的新篇章、新答卷、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