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网消息(记者 陈丽霞)以“厅”聚气、以“文”化人、以“业”兴村。在龙岩新罗的青山绿水间,一座座乡村文化会客厅正悄然改变着乡村的面貌。它们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唤醒沉睡的乡村资源。
2024年5月,在龙岩市委宣传部的安排部署下,新罗区按照“1+N”的工作思路及“六有”标准,以整合“有形”物理空间、整合“无形”文化内涵、整合队伍资源为抓手,全面铺开“乡村文化会客厅”试点建设。
新罗区万安镇竹贯村 新罗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新罗区坚持抓特色挖掘,擦亮文化名片,采取“非遗+”“红色+”“绿色+”“古厝+”“科普+”等新模式,打造出“院士故里”“绿美培斜”“山水白沙”“古韵竹贯”等一批可看、可感、可体验的乡村文化会客厅,为闽西老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以文润心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盛宴在东肖街道邓厝村乡村文化会客厅——革命先辈邓子恢的故乡拉开帷幕。民间艺术团的舞蹈爱好者们怀揣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与对红色文化的热爱,倾情演绎经典红色舞蹈《沂蒙颂》,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行走”文艺党课,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乡村土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在东肖街道邓厝村乡村文化会客厅开展的“红色舞蹈进乡村”活动。新罗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新罗区统筹全区宣传文化系统各方资源,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文艺、“理论+文艺”宣讲活动,进一步激活各项功能,提升“乡村文化会客厅”服务乡村、服务村民的能力,努力打造乡村文化聚集地。去年来,共开展“理论传播进乡村”“文艺活动进乡村”“特色赛事进乡村”等文化惠民“六进”服务活动一百余场次,惠及群众5万余人次。
此外,新罗区打破传统“送文化下乡”的单向模式,通过乡村文化会客厅建设,实现文化在乡村的“扎根”与“生长”。区委宣传部统筹文化人才资源,派员驻村指导,以清单化、点单化方式开展各类文化文艺活动,推动文化服务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各村依托文化会客厅,积极开展非遗传承、技艺传授、花灯研习、理论宣讲等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更培育了一批本土文化骨干和文艺团队。例如,竹贯村通过“花灯非遗体验”、东埔村通过“龙岩采茶灯”传授,让村民从文化的接受者转变为传承者和创造者,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真正做到文化在乡村“种下去、长出来”。
以文铸魂 从“物理空间”到“精神家园”
“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育种专家谢华安的出生地和成长地——适中镇保丰村凝庆楼。谢华安院士始终把自己视为祖国和人民培育的种子,为中国杂交水稻奉献一生……”适中镇保丰村凝庆楼前,志愿讲解员谢小菊正在将凝庆楼的故事娓娓道来。
适中镇保丰村凝庆楼前,志愿讲解员谢小菊正在讲解。 郑育红 摄
2021年,新罗区适中镇以谢华安院士基地为基础,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打造全国首个集爱国主义教育、农业科普教育、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两院”院士基地。基地建设了院士讲坛、乡村振兴馆、院士精神展、院士风采展、辉煌成就展、农耕文明展、水稻知识展、农耕科技展、农耕器具展、适中风情展等10个展馆(室),通过实物、影像、互动体验等形式,系统展示谢华安院士培育“汕优63”“福香占”等杂交水稻品种的科研历程。
谢华安院士基地 郑育红 摄
院士基地自建成以来,进一步整合资源,精心策划文明实践项目。特设“蓝田论稻”课堂,策划“一课堂、一碗饭、一份情”科普课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多场馆科普支持和“田间课堂”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农业政策宣传、农业知识科普、新时期杂交水稻最新研究成果交流、院士精神宣讲、杂交水稻示范田现场种植和技术推广、水稻种植体验、青少年研学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让参观者感受到“把论文写在田野上”的科学家精神。
适中镇不仅打造了谢华安院士基地,还采用“1+N”模式,串联崇文书院、适中文化园、文天祥丞相垒等文化地标,打造院士精神引领、崇文重教研学、红色文化传承为一体的“文化会客厅”。
适中镇宣传干事黄志鑫介绍,适中镇还以非遗文化传承为平台,坚持探寻传统文化魅力,充分发挥“典藏楼”的引领作用,串联特色土楼资源,深入挖掘适中“崇文重教”的优秀传统文化,利用“盂兰盆盛会”在文旅中的作用,用“古色”赋能乡村文化会客厅的塑造,助力乡村文旅深度融合,打造“种子芯、院士情、红色魂、文化根”的文化精神。
适中镇保丰村典藏楼 陈玮炜 摄
在基地不远处,以“赏稻、知稻、得稻、享稻、敬稻”为主题的谢华安院士福香占水稻产业示范基地(保丰稻博园)正加紧建设中。龙岩市财政局驻保丰村第一书记刘旭表示,将以被列为省级乡村振兴创建示范村项目为契机,对文化会客厅周边环境进行提升整治,打造集学习院士精神、体验农耕种植为一体的综合体验文化园。
以文惠民,从“乐起来”到“富起来”
走进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的红土共富产业楼,一座世界最大的竹制太师椅静静地矗立。这座长2.2米、高近4米的竹椅,由百年毛竹精编而成,向世人诉说着这个“茶竹之乡”的变迁故事。
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 陈玮炜 摄
品竹韵,尝酒香,识百草,玩漂流……近年来,培斜村坚持“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理念,以乡村文化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培斜村村支书华锦先介绍,培斜村围绕“红土共富,绿美培斜”主线,科学谋划乡村文化会客厅“1+N”布局,以“红土共富产业楼”为主体,将竹、茶、酒、草(中药材)和游、娱、体、养等各类特色资源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科学合理的“有形”物理空间文化展示平台,形成了“可看、可感、可体验”的乡村文旅生态圈,让古老的茶竹村落焕发出新时代的蓬勃生机。
培斜村借力文化会客厅建设,将传统产业与研学体验相结合,推出了“中医药+竹文化+农耕体验”的多元研学场景。在占地5亩的中药材百草园,孩子们跟着研学导师辨认草药,动手制作艾草香囊、薄荷手工皂。在竹制品非遗工坊,孩子们体验竹席编制、竹灯笼制作。曾经的竹席之乡,如今变为闽西热门研学目的地,每年吸引数十万亲子走进乡村。
培斜推出了“中医药+竹文化+农耕体验”的多元研学场景。图为孩子们在培斜村竹文化馆,认真聆听竹文化的历史。
游在山水,宿在林间。“我们民宿搭建在海拔1000米的半山腰,是名副其实的‘悬崖帐篷’。这里基础设施一应俱全,顾客只要打开帐篷,绝美风景尽收眼底,真正回归到大自然。”据悬崖民宿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虽然距离国企假期还有一段时间,但悬崖民宿已经全部被预定。
立足自然生态禀赋,厚植绿色发展优势,培斜村开发九溪庐生态旅游区和培斜乡村游,森林水乡景区现有漂流、步步惊心、丛林飞跃等体验项目,有沐光之城、摩洛哥水井等观光项目,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前来游玩。
研学和旅游激活了乡村经济,村民们将闲置农房改造成农家乐,推出中药足浴、冷泉鱼、竹筒饭等特色服务。村集体开发的中草药香囊、咸鸭蛋礼盒、竹编工艺品成为抢手伴手礼。
竹制品年产值1.7亿元、茶产业年产值900多万元、旅游产业年产值超4300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32万元……以文化为基,培斜充分挖掘本村独特的文化DNA,将特有文化与良好生态、特色产业等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一座座古祠堂焕发新生,一处处老建筑重拾温度,一个个新产业迸发活力……新罗区以乡村文化会客厅为支点,撬动了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的良性互动,不仅提升了乡村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也为更多地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