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将于10月16日至19日在福州举办

来源:央视网 | 2025年09月24日 18:26:53
央视网 | 2025年09月24日 18:26:53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 (记者 陈少婷)9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2025世界航海装备大会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 陈少婷 摄

福建省副省长、2025世界航海装备大会组委会副主任林瑞良,福州市市长、2025世界航海装备大会组委会秘书处秘书长吴贤德,福建省工信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施惠财,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楠出席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首次设立主宾高校和主宾院所 有效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福建省副省长、2025世界航海装备大会组委会副主任林瑞良介绍有关情况

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已在福建福州成功举办两届,已成为推动全球航海装备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重要平台。两届大会仅福建省就集中签约项目100多个、总投资2000多亿元,目前近20个项目已投产,已累计完成投资超550亿元,有效推动产业链与生态链双向赋能,取得丰硕成果。

“本届大会以‘福海扬帆 绿动领航’为年度主题,旨在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共筑航海装备可持续发展生态。”林瑞良介绍,大会主要内容包括开幕式,福建省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回顾与展望等4项活动及13场分论坛,同期举办2025第三届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等系列活动,首次举办2025年国际海事组织可持续海事创新研讨会、海洋产业融合创新大赛等活动。大会将全方位展示世界航海装备发展的前沿成果和重大成就。

据悉,本届大会首次设立主宾高校和主宾院所,已邀请哈尔滨工程大学等19家高校、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41个科研机构参会参展,组织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活动,策划举办25场自然科学领域的专业论坛和研讨会。涉海院校和科研机构作为我国海洋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共同构建了从认知海洋、探测海洋到经略海洋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将为今年大会导入更多专业资源,有效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林瑞良表示,本次大会将持续彰显福建特色、展现海洋魅力,汇聚全球智慧与资源,共绘海洋装备创新发展新蓝图,积极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推动全球海洋治理和发展贡献福建力量。

福州渔业产值连续30年全国第一 海洋生态环境稳步向好

福州市市长、2025世界航海装备大会组委会秘书处秘书长吴贤德介绍有关情况

近年来,福州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约3400亿元,保持全国前列。

“我们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创新养殖海权‘三权分置’‘两证联动’改革,推进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全国首创建设深远海鲍鱼养殖平台,渔业产值连续30年全国第一,远洋渔业产量占全国近五分之一。”吴贤德介绍,福州前瞻布局海洋科创平台,设立福州海洋研究院,嫁接6个海洋产业联合研发中心,培育4个海洋科创成果集中转化区,拥有涉海高新技术企业343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

福州海洋生态环境稳步向好,致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推进11个湾区美丽海湾建设,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达96.8%,滨海新城岸段荣获全国首批美丽海湾案例。闽江河口湿地入选世界遗产预备清单和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福州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据悉,福州连续举办两届世界航海装备大会,渔博会规模跃居全球渔业展第二。今年大会同期,还将策划举办第三届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2025年国际海事组织可持续海事创新研讨会、2025福州国际帆船邀请赛以及首次举办海洋产业融合创新大赛。

吴贤德表示,本届大会各项活动筹备工作正有序推进,有望办成一届更高水准、更富成效、更具影响力的海洋领域国际盛会。

加强政策引导支持 强化技术研发创新

福建省工信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施惠财介绍有关情况

近年来,福建省电动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已发展成为福建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据中国船级社统计,到2025年6月,福建省已建、在建电动船舶数量占全国34.5%。

施惠财表示,福建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先后出台《福建省电动船舶产业发展试点示范实施方案》《全面推进“电动福建”建设的实施意见(2023—2025年)》等政策措施,从示范项目建设、应用场景打造、核心装备研制等方面支持电动船舶产业发展。比如,对于符合条件的省内首批次电动船舶示范项目,最高给予1500万元奖补。

福建强化技术研发创新,组织实施一批科研项目,加快绿色智能船舶关键技术研究。培育引进时代电船、赛思亿、福建航电、时代电机、开普勒、星云电子等“三电系统”、充电设备研制企业,电动船舶核心技术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40%。

目前,全省已基本形成上游研发设计,中游总装建造、“三电”系统研制,下游船舶应用的电动船舶全产业链,产业链企业、单位70多家。

下一步,福建将进一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电动福建”建设工作部署,加强政策支持、研发攻关、产业培育、典型示范、标准引领和配套保障,形成电动船舶装备谱系化供给能力,指导推动电动船舶产业链企业拓展省外、海外市场,巩固提升电动船舶全产业链优势,促进电动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 

港口作业以“智”逐新 运输船舶扩“绿”更新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楠

当前,福建正在加快建设“海上福建”,高水平打造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高地。港口航运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载体,在推动绿色智慧转型升级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紧邻中国沿海最大的海峡台湾海峡,大陆海岸线长达3752公里、居全国第二位,区位和资源优势明显。”黄楠介绍,当前,福建省正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港口,江西、湖北港口推介成效显著,新开通“昌厦—港通”“襄阳—厦门—东南亚”等海铁联运班列。

福建坚持数字赋能应用,港口作业以“智”逐新。建成全国首个5G全场景应用码头厦门远海码头,以及全国首个传统集装箱码头全智能化改造项目厦门海润码头,打造出智慧港口建设的“福建方案”。

福建坚持装备迭代升级,运输船舶扩“绿”更新。“十四五”期间,全省累计新增投入电动营运船舶24艘,占全省经营性运输电动船舶总量的92.3%;聚焦推广应用电动船舶,全国首艘采用直流组网电力推进式的新能源混合动力拖轮“厦港拖30”、福建省最大纯电动高端内河游船“闽江会客厅”、全国首艘纯电动海上旅游客船“屿见77”先后投入使用。

黄楠表示,期盼借助2025年福州世界航海装备大会,与全球港航领域专家学者及行业翘楚深化交流探讨、凝聚共识;同时诚挚邀请企业家、创业者共襄盛举、来闽投资兴业,携手共创福建港航美好未来。

编辑:陈子涵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