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当先”到“万‘马’奔腾”——看福建青年学生“理论闯关”如何点燃理论学习的“燎原之火”

来源:央视网 | 2025年09月27日 12:05:31
央视网 | 2025年09月27日 12:05:31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 “恭喜3号选手,回答正确,加2分!”“恭喜6号选手,答穿题库,逆风翻盘!”。这是今年5月在福建农林大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马’当先”知识竞赛校级决赛的现场发生的一幕。近期,全省高校正在紧锣密鼓筹备福建省第十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马’当先”知识竞赛(以下简称“竞赛”)。

福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青年理论武装,全国首创并连续十年举办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马’当先”知识竞赛,覆盖全省全部高校,超百万学生参与,近千名优秀学子登上省级决赛舞台展示风采。这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知识竞赛,正是以这样一种“一马当先”的姿态,持续奔跑了整整十年,成功激发了全省青年学子学习、研究、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万马奔腾”之势。

十年坚守,以赛为引:点燃理论学习“强引擎”

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将此项竞赛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深入人心的重要抓手,出台系列文件、强化经费保障,强有力组织领导确保竞赛的方向不偏、动力不减。

每年,专项工作小组如期成立,制定详尽的实施方案,召开部署会议,明确任务分工,形成从省级到校级再到年级班级的层层发动、逐级选拔体系。充足的经费投入保障了竞赛的规模与质量,使其得以持续优化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竞赛并非孤立的活动,它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实践环节实现了深度融合与良性互动。竞赛内容紧密围绕教材核心知识,又不断超越教材,引导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有效反哺了第一课堂教学;竞赛形式则极大地丰富了第二课堂,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亮丽品牌。

第九季福建省高校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竞赛总决赛

各高校积极创新组织模式,厦门大学开设竞赛辅导选修课,福州大学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红帆先锋”学习成长计划,福建农林大学将学生获奖情况纳入综合素质测评、教师指导工作量计入考核,有效激发师生参与热情。

十年来,赛事实现公、民办高校及高职院校全覆盖,入选首届“福建省思想文化十大亮点”,并被列为省社科普及创新理论宣讲项目,让“学理论、信真理、跟党走”的热潮在八闽校园蔚然成风。

常办常新,与时俱进:永葆理论竞赛“活水源”

十年磨一剑,刃口常新。如果仅仅是简单重复,竞赛很难保持其持续的吸引力与时代感。它的魅力,恰恰在于其“常办常新、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质,每年都有新主题、新亮点、新形式,如同活水源头,始终保持着理论的清新与活力。

竞赛主题紧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脉络,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从党的十九大精神到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考题设计巧妙结合国之大者、社会热点、群众关切,引导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深化理解,实现竞赛内容与党的理论创新发展和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这使得竞赛超越了单纯的知识记忆,成为一场场深刻的理论学习、思想洗礼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第五季福建省高校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竞赛总决赛

竞赛凸显福建特色,将《摆脱贫困》《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等特色读本与经典教材有机结合,把思政课堂搬上擂台。竞赛题目涵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多门教材,让青年在了解家乡发展故事中感受新时代伟大变革,让“身边的理论”成为最生动的教材。

在形式载体上,竞赛同样不断探索创新。从早期的线下笔试、现场擂台赛,发展到线上线下相结合,引入网络学习平台,利用新媒体技术扩大覆盖面和参与度。比赛环节设置愈发丰富,引入紧张刺激的限时答题、风险抢答、冠军争夺战等环节,既有考验基础知识的“百舸争流”,也有展现思维深度的“狭路相逢”,更有挑战综合素养的“巅峰对决”。

硕果满枝,星火燎原:绘就铸魂育人“新图景”

十年春风化雨,十年润物无声。连续十年举办竞赛,其成效早已超越了比赛本身,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形成了令人振奋的“万马奔腾”的集群效应。最直接的成效是,它极大地激发了福建省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竞赛为学子们搭建了一个展示理论素养、碰撞思想火花的盛大舞台,营造了“人人学理论、人人讲理论”的浓厚氛围。从最初的少数文科生、思政专业学生参与,到现在覆盖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形成了“千军万马”同学理论的壮观场面。

竞赛激发了福建省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

一大批理论功底扎实、信仰坚定的“学生理论能手”和“明星学员”脱颖而出,累计有150人次学生在历届总决赛中获奖,他们中有22人继续深造考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博士(硕士),成为校园中的“理论网红”,带动和影响了身边更多同学,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校园里最时尚的追求。

竞赛不单是学生的舞台,也是师资水平提升的“催化剂”。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傅慧芳教授表示,“以备战为契机,思政课教师深化了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加强了与学生的交流,提升了教学水平。一批优秀指导教师脱颖而出,他们在竞赛辅导中培养了大量思政工作后备力量。”

“我要感谢竞赛,它让我系统地学习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让我的精神得到洗礼。”曾连续斩获第八、九季省级竞赛研究生组个人一等奖的宋梦泽,如今已成为一名高校辅导员,他说,“竞赛让我坚定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更是延伸到了我的职业选择上。我要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培养更多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传播者和践行者。”像宋老师一样的还有35人,他们接过了老师的接力棒成为了高校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中小学教师。此外,还有28人投身于一线基层选调生、基层公务员岗位,29人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14人自愿参加“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社区服务计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从“一马当先”的率先探索,到“万马奔腾”的蓬勃气象,福建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竞赛的十年实践,正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生动注脚。新征程上,福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持续拓展竞赛层级广度,深化竞赛内容厚度,创新竞赛形式活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从“一时赛”走向“时时学”,从“赛场热”迈向“全场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培育更多信仰坚定、理论扎实、勇担大任的“千里马”。(福姣萱)

编辑:高肖幸子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