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科技赋能激活向北开放新动能 智慧口岸富民兴边绘就北疆新画卷
央视网消息 秋日的达茂草原,风里带着一丝凉意,但在满都拉口岸,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这里以“135”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为引领,通过科技赋能重塑开放格局,用智慧基建串联起“科技链”“产业链”“民生链”,让边境小镇蜕变为向北开放的“数字明珠”。
科技链:从“人背马驮”到“智慧通关”的跨越
在满都拉口岸货运通道,10台AGV无人驾驶车正进行24小时跨境运输作业。这些搭载北斗定位与激光雷达的“钢铁驼队”,通过5G专网实现自动装卸、智能避障,单车通关时间缩短至2分钟,运输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80%。
作为全国首套“无感通关”系统,H986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与智能审图中心联动,使货物查验效率提升50%,企业物流成本降低30%。
智慧赋能更延伸至云端:智慧口岸平台整合AGV轨迹、仓储库存等数据,实现“一屏管全域”;无人机警航队每日巡航200公里,通过AI识别非法越境、走私等行为,边境管控精度提升至厘米级。
产业链:从“过货通道”到“产业枢纽”的蜕变
走进内蒙古中满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满都拉镇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现场,7800平方米的进出口商品交易场所主体已落成,已于9月底完成海关边检等单位预验收,目前进入招商运营阶段。
这个总投资1.48亿元的项目,将零散贸易商户集中整合,盘活闲置资产,可吸纳128个商户入驻,通过贸易通关数据化管理让查验效率提升80%。项目建成后,年营业收入将达1.5亿元,上缴税金1000万元以上,解决就业300人。
达茂旗松布尔物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83亿元的仓储监管区项目,实现了达茂旗萤石仓储“零”突破。瞄准蒙古国丰富的萤石资源,该项目配备智能管理系统,静态仓储能力达25万吨,年可进口萤石1200万吨,为包头市打造千亿级氟化工基地筑牢原料根基。其全封闭结构配合抑尘系统使PM2.5排放降低90%以上,雨水回收与光伏照明年节电超12万度,建成后年贸易额将达20亿元。
民生链:从“戍边守望”到“交流创富”的蝶变
在满都拉镇的商店内,常常能看到乘坐国际班车前来选购生活用品的蒙古国旅客。刘强在国际班线乘车点附近经营着一家超市,他说:“自从中蒙班车通车后,蒙古国顾客来满都拉口岸方便多了。我们这儿商品种类齐全、价格实惠,很多人定期过来采购日常用品。”
近年来,满都拉口岸积极推进智慧口岸建设,全面优化通关流程,将货车通关时间大幅缩短至30分钟,道路畅通与高效通关协同发力,吸引更多企业选择满都拉口岸,有力助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口岸经济带动就业倍增,报关员、物流司机、仓库管理员、车辆维修师、酒店服务员等岗位不断涌现,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多元化的职业选择。
这些不断涌现的岗位,不仅让边疆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更让他们在参与中蒙合作的进程中,真切触摸发展的脉动,共享沿边开放的丰硕成果。
从昔日的闭塞边陲到如今的开放前沿,满都拉口岸的变化只是我国沿边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和中蒙合作的不断深化,满都拉口岸正从传统的货物通道向集贸易、物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口岸迈进。
正在阅读:科技赋能激活向北开放新动能 智慧口岸富民兴边绘就北疆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