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畔尽染生态青绿

副标题:

来源:包头日报  |  2025-11-10 18:56:35
包头日报 | 2025-11-10 18:56:35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十四五”期间,包头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铺展绿色画卷,用生态彩笔重塑城市气质,完成了一场生态建设的华丽蝶变。2025年上半年,全市PM2.5浓度改善幅度位列全国168个重点城市首位。如今,这里的天,蓝得澄澈通透;这里的水,清得波光潋滟;这里的土地,焕发着生机勃勃的绿意

曾经,“草原钢城”是它最鲜明的标签;今日,建设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它最坚定的步伐。“十四五”期间,包头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铺展绿色画卷,用生态彩笔重塑城市气质,完成了一场生态建设的华丽蝶变。2025年上半年,全市PM2.5浓度改善幅度位列全国168个重点城市首位。如今,这里的天,蓝得澄澈通透;这里的水,清得波光潋滟;这里的土地,焕发着生机勃勃的绿意。

蓝天为幕,绘就工业城市绿色转型的生动范本。五年投入256亿元真金白银,实施372项重点治理工程,推动钢铁、电解铝等重点行业率先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钢铁巨龙实现超低排放的绿色革命,能源结构迎来清洁低碳的时代变革,传统产业在生态约束中脱胎换骨。如今的包头已是推窗见绿、漫步赏景的宜居家园,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成为生态治理最温暖的注脚。

碧水为脉,书写黄河岸畔人水和谐的动人篇章。2021年至2024年12月,国考断面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保持在87.5%,2025年1-10月继续保持87.5%的高水平。黄河包头段水质稳中向好,主要入黄支流实现从浊到清的美丽蜕变。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雨污分流体系不断完善,“地下管网”与“地上清流”共同构筑城市“循环血脉”。四道沙河等昔日黑臭水体焕发新生,水清岸绿、鸢飞鱼跃的景象重回市民生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水平持续提升。

青山为基,打造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新格局。“无废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工业固废化身矿山修复的“绿色养分”,循环经济模式开花结果。作为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圆满完成48项建设任务,52项试点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试点要求,固体废物双驱动综合利用模式等3项“无废模式”列入《全国无废城市经验模式汇编》在全国推广。土壤安全防线坚如磐石,风险管控防患于未然。达茂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土右旗“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熠熠生辉,COP16“自然城市”桂冠见证国际认可。阴山北麓绿意盎然,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

创新为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的智慧体系。智慧监管赋能精准执法,信用体系引导企业自律,“环保管家”服务产业发展。从重点企业在线监控到重型车辆远程管理,从环境应急APP到固废物联网平台,科技正为生态环境保护注入强劲动能。执法更有温度,服务更接地气,营商环境与生态环境实现双提升。

这场绿色变革不仅改变了城市面貌,更重塑了发展基因。如今的包头,生态优先已成共识,绿色发展深入人心,优良生态环境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优势。这座曾经“钢花飞溅”的工业重镇,如今正在书写“绿意盎然”的崭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新征程风帆正满,绿色画卷再谱新篇。包头将以笃行不怠的笔触,持续描绘蓝天的通透、碧水的清澈、青山的朗润;以久久为功的韧劲,精心守护土壤的洁净、城市的无废、生态的和谐。让每一片天空都写满诗意,让每一弯碧波都流淌韵致,让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因绿色而更加宽广,让人民幸福生活的图景因生态而更加多彩。包头,这座草原钢城,正以生态为笔,以实干为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挥毫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辉煌篇章,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更大力量!

编辑:谢宁 责任编辑:张晓琳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正在阅读:黄河岸畔尽染生态青绿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