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跑出加速度 福建答好“十四五”生态卷

来源:央视网 | 2025年11月14日 19:50:10
央视网 | 2025年11月14日 19:50:10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记者 庄媛媛)11月1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六场),介绍“十四五”期间,福建省生态省规划实施成效、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总体情况。

发布会现场

福建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忠,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朝辉,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玉梅,三明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副市长杨国昕出席并答记者问。

“清新福建”名片进一步擦亮

“十四五”期间,福建全力实施生态省建设专项规划,持续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着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福建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忠

王忠介绍,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整体进度符合预期,全省绿色低碳转型迈出稳健步伐,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清新福建”名片进一步擦亮,生态文明建设跑出福建加速度。

五年来,福建改革实践取得新突破:每年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计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点,累计出台美丽福建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等细分领域政策文件100余份;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成效考评连续9年全国前三,河湖长制工作连续6年获得国家正向激励,累计39项改革典型经验入选建设美丽中国探索实践;湄洲岛“零碳岛屿”发展案例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福州获首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全国唯一)。

节能降碳取得新成效:深入实施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行动,建成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17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29.3%;分领域分行业实施节能降碳专项行动,全省炼油、乙烯、水泥等重点行业产能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比例超过30%;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均全面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累计建成执行节能标准建筑超12亿平方米;创新绿色金融探索,三明、南平省级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持续推进,积极开展资源环境权益交易,上线全国首个农业碳汇、海洋碳汇交易平台,颁发全国首张海洋渔业部门备案确认的蓝色碳票,林业碳汇交易规模居全国前列,2025年9月末全省绿色贷款余额1.3万亿元,2021年以来年均增长36.72%。

减污攻坚取得新进展:福州福山郊野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等入选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厦门荣获“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在全国率先打响互花米草除治攻坚战,提前8个月全面完成除治任务;2024年,设区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8.3%、居全国第4,细颗粒物浓度控制在20微克/立方米以下、居全国第3;全省主要流域优良水质比例100%、并列全国第1;近岸海域优良海水面积比例92.6%、首次突破90%;“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工作连续4年国家通报表扬,福州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推进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营造3.3万亩、修复1.7万亩红树林,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扩绿积蓄取得新优势:积极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已完成创建节约型机关4933家、绿色学校5449所、绿色商场45家,城镇新建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超过98%,生活方式更加低碳;建设市民家门口的“口袋公园”1700个,新建和改造提升福道4199公里;成功举办第七届东亚峰会清洁能源论坛、世界储能大会;首创“一次核查、两张证书”模式,奋安铝业获全省首张国内外双向认可的碳足迹证书;中国(漳州)—印尼海藻养殖碳汇跨境开发与交易,实现我国海洋碳汇方法学首次输出“海丝”国家。

王忠表示,福建将坚持把绿色发展观贯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紧扣做好“深化改革”文章、深入推进生态省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紧扣做好“协同治理”文章、加快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紧扣做好“低碳发展”文章,着力建设具有福建特色的新型能源体系,努力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在美丽中国建设中走前头、做示范。

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

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近年来福建在积极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推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朝辉

张朝辉介绍,“十四五”时期,福建强化规划引领,推动系统治理,健全保障机制,努力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为建设美丽福建贡献自然资源力量。

一是构建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福建围绕“两屏一带六江两溪”生态安全格局,科学编制《福建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划定4个生态保护修复分区,识别5类生态修复重点区域,按照优先主次、轻重缓急,统筹部署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等7类重点工程,为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夯实基础。同时,福建还加强与发展改革、林业等部门的工作协同联动,共同落实《福建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21-2035年)》《福建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福建省互花米草除治攻坚行动方案》,形成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强大合力。

二是全方位推动生态保护修复。福建统筹实施重点流域“山水工程”,完成闽江、九龙江等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修复森林51.8万亩、湿地1.4万亩、历史遗留矿山1.7万亩,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明显增强,3个项目入选全国“山水工程”优秀典型案例。大力实施中央财政支持的18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修复滨海湿地4.5万亩、岸线82千米,进一步筑牢海岸带生态安全屏障,3个项目入选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2个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发布的《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2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在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赛中获奖。稳步推进历史遗留矿山治理,集中攻坚修复历史遗留矿山10.3万亩,1个项目入选全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三是进一步强化体制机制保障。近年来,福建陆续出台省生态修复项目管理办法、省耕地保护和生态修复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建立省级修复项目储备库,推动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规范实施、滚动实施。制定了13条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建设的激励措施,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积极性。

“四个坚持”推进生态省建设

多年来,福建接续推进生态省建设,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日益清晰,山海画廊、清新福建正在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玉梅

福建如何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张玉梅表示,主要做法体现在“四个坚持”。

坚持山上山下联动,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上游山区强化源头预防,全面推进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强化“两屏一带”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全省森林覆盖率65.12%、连续46年保持全国首位,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入选世界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流域沿线,紧盯结构性污染问题,推动流域生猪养殖、水口库区网箱养殖等绿色转型,区域性、行业性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国家考核连续6年获评优秀,形成宁德霍童溪、泉州晋江、莆田木兰溪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保护治理模式。

坚持大江小河联动,全省12条主要河流、636条小流域信息全部数字化,形成流域脉络“一张图”;建立水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一张网”,全面及时掌握水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实现监测数据波动涉及到哪里,流域治理就推进到哪里,责任传导就压实到哪里。全省每年安排20亿元用于重点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闽江、九龙江等重点流域管理协调机制不断完善,深化汀江—韩江跨界河流联防联治,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保护治理体系,推动实现“小河净”“大河清”。

坚持城市农村联动,以一域带全局,发挥福州都市圈、厦漳泉都市圈引领作用,全面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推进全域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全省共44个市、县(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8个县(市)和1条流域获评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坚持陆地海洋联动,强化陆源污染管控、推进海岸带整体保护修复、深化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逐步建立起从源头至末端的全链条海洋治理体系。2024年全省主要流域优良水质比例100%、排名并列全国第1;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92.6%、同比上升3.9个百分点;5条美丽河湖、5个美丽海湾入选全国优秀案例。

张玉梅表示,福建将进一步强化要素统筹和城乡融合,在九龙江流域先行开展试点,逐步拓展至闽江、敖江、汀江等流域,一体推进美丽山川、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奋力谱写山海交相辉映、城乡相得益彰的美丽中国建设福建篇章,为全国“山水城海”全域系统治理提供福建方案。

推动“两山”转化的“三明经验”

近年来,三明牢记嘱托、先行先试,走出了辨识度高、可推广的“两山”价值转化路径。

三明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副市长杨国昕

“如今的三明,生态颜值处处高,富民产业节节旺。”杨国昕介绍了三明市近年来在推动“两山”价值转化方面的具体举措。

三明在全国首创林票、林业碳票制度,把分散的林权量化为可流通的收益权票据,把林木生长增量换算为可交易的碳减排量,推动林业资源变资产、资金,常口村就凭借全国首张林业碳票实现分红。全市累计制发林票7.2亿元,直接惠及林农8万人。营造“碳汇+生态司法”等应用场景,完成林业碳汇交易3114万元,实现“空气卖钱”。

三明还组建福建省首个“两山”生态产品交易公司,集成20类品种线上交易,服务范围辐射全省8个地市、58个县(市、区)并延伸省外,交易额累计突破60亿元、溢价率12%。

同时,三明做实“山水田”文章,培育高优粮食、生态养殖等五大特色产业,成为全国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大市。大力发展竹木纤维利用、生物质能源等“以竹代塑”新业态,培育上市企业3家、国家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10家,2024年林业产业产值1377亿元、较林改前增长近6倍。连续四年位居“中国绿都”榜首,建成34个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年接待游客超6000万人次、生态旅游收入超500亿元。

作为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三明率先建立“1+N”金融政策体系,在全国首创22项绿色金融产品,落地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福林贷”“益林贷”等特色产品和服务模式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经验,全市涉林贷款规模320亿元、约占全省1/3,排污权累计成交6.1亿元、全省第一,有效带动社会资本入山进林,群众的经营底气更足、生态保护意愿更强了。

编辑:陈子涵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